專訪仇保興:中國新型城鎮化低碳路徑
我國正處在城鎮化的中期,城市形態可塑性大,引進新模式來建造低碳生態城市,成本較低。中小城市最有希望轉變成綠色生態城市
“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正在進入關鍵時期。”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看來,我國面臨著快速城鎮化進程中能源集約化使用的巨大壓力,城鎮化發展模式的轉型必然而迫切。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仇保興指出,未來二三十年,我國還有一半城鎮化的路程要走,但我國的耕地、水、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極為有限,可選擇的城鎮化道路必須避免美國的城市無序蔓延發展模式。
他表示:“如果在此之前,我們選擇的是迎合GDP掛帥的城鎮化路徑,城市是數量擴張型、經濟引領的,那么現在則應主動進行質量型、低碳型、社會公正型的新型城鎮化。”
低碳城市建設八大誤區
《瞭望》:自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提出以來,國內掀起一股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熱潮,在這些年的探索中,有哪些問題需要引起警惕?
仇保興:城鎮化程度越高、城市越是密集的省份,城鎮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越大,提出生態城建設的呼聲也就越高。這是一種良好的趨勢,也是解決問題的希望,但更是挑戰之所在。目前,我們在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誤區和問題:
其一,一些生態城選址錯誤。生態城的主要理念是兩個共生,與自然環境共生和與傳統文化共生。不是只要戴上一個“生態城”的帽子,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的開發,選址錯誤的生態城不應當允許建設。
其二,交通模式錯誤。生態城必須是一個可步行的、可騎自行車的城市。部分“生態城”的開發建設盡管提出了綠色交通的理念,但是城市道路系統的設計完全是以方便小汽車出行為出發點的。如果道路都是為了小汽車而設計,這個城市的交通不可能實現生態低碳。
其三,借生態城之名搞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這一類的現象相當普遍,一些房地產公司幾乎綁架了當地“生態城”的開發模式,其結果無非是在大城市郊區蓋一批房子,然后留下一個爛攤子,拍拍屁股走人。
其四,缺本地化文化特征傳承。有些城市的決策者盲目引進外國建筑師的設計,但是這些建筑與當地氣候條件、文化特征并不適應,反而造成資源浪費。
其五,引進企業之間缺少生態循環的關系。我國一些生態城盲目引進工業企業,不僅其中一些是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而且企業相互之間缺乏產業鏈的聯系。企業之間不僅不能形成細密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關系而使經濟效益下降,而且原料和材料不能循環利用,產生巨量的污染排放或處理成本。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王文杰:哈爾濱城市森林研究看生態城市建設
最近在貴陽召開了生態峰會,提出了要建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級森林城市,這是到2020年的目標,現在已經有165個了,到2025年要增加到300個。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樹木大有可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