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系統需全面“體檢”
1月13日,在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南大街紅十字醫院一公交車站前突然出現大面積路面塌陷,一輛等候乘客上車的公交車掉入坑中,造成多人傷亡。官方稱,截至目前,所有住院傷者和留院觀察傷者傷情穩定。據悉,應急管理部已派出工作組趕赴現場指導事故處置和原因調查,督促有關方面針對近期城市地面塌陷多發情況,研究提出整改和防范措施。(1月14日央視)
路面塌陷,公交掉坑。一刻驚魂,悲劇已成。就如同以往許多次慘劇一樣,此事又一次讓公眾震驚而后怕。畢竟,街頭鬧市,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場景;公交出行,就是我們習慣的通勤方式——事故背景設定的高度近似,很容易讓所有人產生一種逼真的“代入感”。如果這樣的不幸發生在西寧,那么又會否發生在我們身邊?很遺憾,就在近期不算長的時間內,廈門、廣州、長沙等多地都曾發生過路面塌陷。這種高頻度的、高雷同的“意外”,很難歸為偶然的巧合。
每一起災難都是特殊的,而同類災難之間,多半也會有著類似的誘發邏輯。梳理過往“路面塌陷”案例的調查結論,我們大致可以將“成因”歸為兩類:其一,就是施工不當的衍生事故,比如說地鐵工地支撐立柱超重觸發崩塌等等;其二,則是“不可抗力”長久作用下的隱患爆發,例如地下土體沉降、流水沖刷掏空地基等情況……事實上,就算在純自然狀態下,“塌陷”也是常見的地質現象。而在城市語境下,人類活動對空間、水土的巨大改造,更是放大了這種風險。
城市建設的迅速鋪開,最終形塑了一個復雜系統,這其中就包括極其龐大的地下管網系統、地下空間系統。常識是,任何“系統”一旦復雜到了一定程度、超越了某個臨界點,就會進入某種混沌狀態,這意味著會有太多的隨機性、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因子”,使得充分的認知和精準的掌控,變得越來越不可能。以“地下管網為例”,不同年代、不同功能、不同工藝標準的管道交錯并存。很多時候,哪處水管損耗變形、爆裂滲漏,實則是很難被及時掌握的,而長此以往,這是很容易誘發“地陷”的。
復雜系統、混沌狀態,許多城市對“地面塌陷”防治心有余力不足,根源就在于此。此次“西寧地陷”事件同樣如此,在事發之前,并沒有暴露出強烈的征兆。說到底,如何事前找出城市地面塌陷的危險區、隱患點,這仍然是一個有待破解的難題。為此求解,不僅需要更加有效的動力地質作用監測、評估手段,更需要更具前瞻性、全局性的市政管理模式。唯有走出混沌,理出頭緒,以主動的、全覆蓋的動態排查,明確科學的、審慎的空間規劃和工程監管,才能盡可能讓“不可測風險”變得“可防可控可治理”。
編輯:韓啟航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