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專家建言西安城墻南門歷史街區設計
伴隨著西安城墻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的全面推進,南門歷史文化街區正逐步揭開“面紗”。記者日前獲悉,提升改造工程以“五一”、“七一”為時間軸,各大項目已分批次陸續建成開放。目前,備受關注的三大文化廣場已進入開放倒計時階段,項目主體工程已于8月20日基本結束。
9月6日,南門文化廣場、月城文化廣場、甕城文化廣場將成為“壓軸戲”,精彩亮相,一同“登場”的還有全新的文化旅游演出《醉長安》。這不僅標志著“一軸三樓三廣場”的格局將完整成型,也標志著南門歷史文化街區的全面建成開放,西安城墻南門將以“迎賓之門、文化之門”的新面貌跨步邁入國際化人文景區。
西安城墻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融合了文保、文化、旅游、生態、交通等城市發展要素為一體,是近年來西安市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社會關注度最高的城建改造工程。實施過程中,工程以“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弘揚文化、提升城市、惠及百姓”為原則,通過展示性修復南門箭樓,建設護城河水上游覽區,提升改造環城公園,構建立體式交通體系,打造文化旅游演出平臺,創新性破解了文物保護、風貌展示和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城市交通、建設運營等系列難題,使西安城墻古韻更添新風,煥發出新的活力,成為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融合發展的典范案例,被譽為使歷史文化遺存煥發新生的經典之作。
實施過程中,南門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得到了全國眾多城市規劃專家的關注與指導。5月25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協會、西安市規劃委員會主辦,西安市規劃局、西安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承辦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融合發展研討會在西安召開,來自國家住建部、中國城市規劃協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30多位城市規劃專家在實地觀摩后,會聚一堂,圍繞“城市發展與傳統風貌的協調”、“文物保護與文化展示的創新”、“歷史文化與現代風采的共生”三個課題,聚焦西安城墻。
研討會上,30多位城市規劃專家以西安城墻·南門歷史文化街區為范例,以多元視角解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融合發展的西安成果,對通過城市設計使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融合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程之中,讓優秀的歷史與文化以鮮活的方式融入到現實的生活之中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進一步推進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融合發展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記者王榮忠劉航
實現了城、墻、河、路、景的完美融合
趙寶江 國家住建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
西安城墻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正確的處理好了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保護和創新的關系,實現了城、墻、河、路、景的融合發展,展示了古城風貌,延續了歷史文脈,提升了城市品位。規劃和設計理念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疏解了交通、保護了遺產,更在完整展現歷史風貌的同時,使城墻本體和休閑公園相融合,給市民提供了很好的休閑場所。
文化遺產的保護、展示和利用,對于促進西安經濟,增強文化活力,探索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塑造西安新形象將起到積極作用。一個從歷史中穿行而來,留下豐富的文化遺址和清晰的歷史印記的城市是一個幸運的城市,能生活在文化遺產的環境中,安享歷史文化的滋潤和營養,是何等的幸福。
西安城墻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是西安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融合發展方面取得的最新實踐成果,能有如此成就,正是因為組織者、決策者有著敬畏意識和保護文化、保護傳統的理念,我們才擁有不可替代的歷史,無法復制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
解決城市綜合問題的典范
唐凱 國家住建部總規劃師
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一座正在快速發展的城市,這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提升和轉型的要求。
在這一要求下,西安該如何提升?此次的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實際上就是針對中心城市的提升,圍繞交通問題、周邊環境、城市體系等一系列因素來開展的。在提升的過程中,該工程以問題為導向,從文化、發展、環境提升等角度共同考量,結合實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西安城墻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是解決城市綜合問題的典范。交通方面,除了城墻上的道路以外,還有地鐵與之結合,將來會有更多的人流,怎么組織,地上如何分流,地下怎么處理,這些問題都在前期做了很細致的規劃;文保方面,城墻作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國家文物局等文保單位的指導下,形成了在保護歷史文物古跡的基礎上,充分展示歷史文化內涵的格局;技術方面,護城河的改造,克服了很多困難才有今日的創舉,其突破也是不言而喻;城市形象方面,西安南門已經成為了我國外交的重要場所,很多國外政要從南門進入西安,從西安進入中國,我們用了這樣一種城市化的方式來展現我們的中國面貌,這是中國人的智慧。
歷史遺產保護和現代城市建設的創新結合
張錦秋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師
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重大舉措,譜寫了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現代城市發展相融的新篇章。
作為在西安生活近50年的居民,我認為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具有很多新意。首先是指導思想先進,讓歷史遺產保護和現代城市建設創新結合,實現保護與發展和諧共生,賦予古城新的生命力。這一指導思想既符合世界歷史名城發展的潮流,又符合我國當代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其次是總體思路和格局的把控,開創式的提出了文化集成和機制集成的思路。文物保護、文化彰顯、旅游發展、生態體系、立體交通等要素構成了文化集成,保護、利用、建設、管理、運營等要素構成了機制集成。再次是城市設計的運用,將多種因素有機組合,形成了既彰顯城市文化又煥發時代氣息的景區,讓人們在這里走進歷史,感受人文,享受生活。
西安的鮮活經驗全國的先進典型
孫安軍 國家住建部規劃司司長
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一個鮮活經驗,是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的典范。近年來,西安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可以說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是一個最新的成果。破解了保護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諸多難題,樹立了一個典型的案例,提供了一個先進的經驗。
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如何從城市的整體風貌特色上面進一步總結我們以往的經驗,對整個城市的風貌特色保護,或者發揚延續再做工作,可能是我們未來面臨的新問題。一是要體現城市的特色風貌,加強城市整體設計的管控,凸顯文脈特色。二是要加強重點空間的把握。需要更加嚴謹,更多推敲,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
文化傳承的西安模式在全國具有普遍價值
吳建平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
西安城墻的保護和西安城市的發展休戚與共,它是這座城市建設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縮影。西安是非常重要的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非常快,但在這里仍然能夠感受到非常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這種感覺在南門尤其強烈。西安在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融合中取得的成就,首先在于歷屆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深刻認識,和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其次,西安非常尊重專家,高度重視各界專家的真知灼見。再次,西安有著非常好的發展模式,在擁有現代化功能的同時,凸顯著悠久的歷史底蘊,既望得見山,又看得見水,還能記得住鄉愁,相信西安市民一定會因這座城市而產生自豪感和歸屬感。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西安將承載起時代賦予的重任,進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會面臨新的課題和挑戰。相信,未來西安的發展一定會更好,在每個階段都會出現創新性的作品,如同城墻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一樣,成為具有創新示范意義的項目。
古今文明交相呼應保護利用和諧共生
岳華峰 西安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西安市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始終秉承遺址保護、文化挖掘、都市建設與民生改善相統一的原則,堅持規劃引領、政策跟進和項目帶動理念,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融合發展方面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先后實施了唐大明宮、漢長安遺址保護和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等重點項目,形成了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呼應,老城區與新城區、人文資源與生態資源相互襯托的城市格局,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西安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西安城墻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是西安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融合發展的一次重要探索,希望借助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融合發展研討會的召開,進一步完善西安城市發展規劃,把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融合發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保護歷史原真凸顯城市個性
李曉江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西安一直在追求特色,追求自己的風格,這是文化底蘊的表現。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最直接的經驗,就是盡可能的保護歷史的原真性,它不僅恢復的是歷史,而且承載著城市功能,承載著城市居民對它的期望。
交通、水系及商業設施和其他的功能訴求在這里匯集,這里已經成為了西安市最重要的一個文化、商務活動節點。在這個節點當中做文章,除了尊重和保護歷史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怎樣有機融入到城市的鮮活生命之中,滿足居民的休閑需求。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所帶來的價值,已經超出了歷史保護的范圍,將有更多的內涵和收獲,賦予它新的城市功能,滿足居民和城市運行的新要求。
創建了最具古都風貌的文保、交通、景觀體系
惠西魯 西安市規劃局局長
通過城市設計使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融合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程之中,讓優秀的歷史與文化以鮮活的方式融入到現實的生活之中,是最好的保護與傳承。城墻南門歷史文化街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鮮活的實例典范。
古老的城墻,讓西安在大多數高樓林立的城市中,成為辨識度很高的古城,也成為西安城市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體現,更成為一種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并以一種鮮活的交流方式,形成了今天西安都市環境和諧共存的獨特文化景觀,融入每一位市民的生活之中,承載了市民最多鄉愁。城墻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把這些磚墻里鮮活的歷史和悠長的歲月保留,并展示出來,讓每一個來到西安的人都能感受到這個國家的根脈,以及這座城市的驕傲,為每一個西安人留住鄉愁。
西安城墻作為活著的載體,通過適度利用和有效保護,創建了最具古都風貌的文物保護展示體系,最具現代功能的城市立體交通體系,最具特色的城市景觀體系,從而使西安成為現代都市和古跡保護和諧共生的典范。
突出文化集成和機制集成做好城墻保護傳承文章
李元 西安曲江新區黨工委書記
2012年以來,在國家住建部、國家文物局等有關部委的關心指導下,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下,曲江新區通過市場化、社會化的運作,首先選擇南門區域作為西安城墻保護提升的示范區,全面實施文物保護展示和綜合配套提升改造工程。
兩年來,在“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弘揚文化、提升城市、惠及百姓”的指導思想下,西安城墻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全面踐行了兩個集成:一是文化集成。即以文保、文化為主線,將重大文保項目與一系列文化項目進行集成式組合,形成西安城墻大文化體系,突出文化主題,實現大文化體系的聚集效應和疊加效應。二是機制集成。即以歷史文化景區建設為龍頭,整合資源,進行社會化、市場化運作,吸納多種社會力量,實現保護、建設、投資、管理、經營多種體制機制的集成,從而形成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營的高效能組合。
通過兩大集成,整合了城市發展的歷史要素和現代要素,調整理順和激發了城市發展的生產關系,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能的雙豐收,實現了文保、文化、旅游、生態、交通建設等城市發展要素的“五位一體”,實現了保護、利用、建設、管理、運營體制架構的“五位一體”,推動西安城墻的保護傳承拓展出新的境界。
“六合”的設計概念符合時代要求
趙元超 中建西北設計院總建筑師
一個建筑師只有把他的靈感融于城市,才能創作出符合時代的作品。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的設計表達了“六合”的概念,符合時代的要求。
縫合:新建的四組地下人行通道,建立了人車分流系統,使南門廣場的內外和東西公園形成了一個全步行化的網絡系統;圍合:通過視覺分析,在60度的范圍內突出南門箭樓,在120度的東西段部各設計一個l型號的圍合;融合:南門廣場的所有新建小品,都以底的方式襯托圖的存在,將創新與堅守兩者完美融合;疊合:南門廣場在空間立體上的疊加,體現出城河林路一體的記憶,也完整保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建筑,不同文化的疊加和城市變遷的年輪;復合:城市是為人服務的聚集地,對文物古跡最大的保護是適當的利用,南門文化廣場為老百姓提供了可駐足的空間環境,使文化遺產成為了文化資源;整合:設計和建設過程中,技術難點高,協調難度大,時間緊迫,整個工程整合和匯集了文物保護、市政交通、水利環保等不同部門的心血和智慧。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南通生態通廊:城市與自然交融的景觀飄帶
部分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破壞和對生態系統的忽視,導致了植被、土壤、河流和湖泊退化,從而引發了諸如洪水、內澇和水污染的危機。AECOM則一直伴隨著南通這座城市的發展并且持續為其綠色建設出力,主要項目包括【詳細】
蘇州成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城市館主賓城市
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平行展中國城市館發布會3月29日在意大利駐華大使館舉行。中國城市館發布了2018年度主題為【詳細】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的戰略方法
2013年,綠色基礎設施歐洲戰略被采用,并明確地涉及到城市空間。在歐盟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根植于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因而明確地提到自然保護。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護包括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