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抗旱,生態戰略的鄉土回歸
前一張是砂石裸露、風沙肆虐的采石場,后一張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刺勒川盛景。王召明一邊點擊鼠標,一邊解釋道:這是同一個地方,生態修復過程只經過了兩年。
當這兩張圖片依次展現在大屏幕上,強烈的色彩對比和景物反差,令會場上響起了一陣唏噓贊嘆。
6月26日下午,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第二屆“生態文明·美麗家園”關注氣候中國峰會在北京舉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為峰會發來視頻致辭,號召更多企業加入全球契約中國網絡,共同努力合作,推進全世界可持續發展。
作為今年9月聯合國氣候大會的預備會,峰會希望向世界傳遞來自中國的聲音。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和信園蒙草抗旱[-1.51%資金研報]綠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草抗旱)董事長王召明,向與會的嘉賓,鄭重介紹了這種名為“人工建植與草地改良相結合的草原生態系統恢復”的新模式。令人吃驚的不止是景象上,王召明介紹說:經過改良之后的這塊草原,干草產量和釋氧量是對照樣地的18倍,固碳量則接近10倍……
這個項目地處呼和浩特市郊東北,屬于大青山腳下沖積扇區域,占地10388畝。項目開展前,這里年均降水量僅為350毫米,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砂石裸露。蒙草抗旱從2012年起開始實施恢復建設,2014年完工,成功實現了該區域草原生態系統修復。
對于完成這個不可思議的工程的原則,王召明總結說:從自然界中尋找最適合的草,因為大自然為我們做了選擇,是我們的老師。
發現鄉土植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更養一方的草。”在論壇開始之前,王召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其實他做的事兒很簡單,就是尊重大自然,把大自然經過優勝劣汰選擇下的草,再進行人工的選育,優選出最好的品種來,再改良這方水土。
這個現在聽起來非常直白的道理,一開始卻并不為主流社會所認同——包括城市主管園林的官員。
那時,城市的園林綠化多追求“洋氣”和“鮮艷”。那時,從事園林綠化工程起家的王召明,也多是從南方或者國外進口樹種和草種。實際上,外來的植物,經常會水土不服,造成巨大的浪費。即使能存活的樹種,也會耗費大量的水,這在本來就干旱少雨的內蒙古,意味著巨大的維護成本。
出生于內蒙古草原的王召明,會經常思索一個問題:為什么草原上原生態的植物,不能被用于我們的園林和景觀工程。于是,從十年前開始,王召明開始摸索培育“蒙草”種子。他希望,這些土生土長的蒙草,本身就具有“節水耐旱、耐寒、耐鹽堿、耐貧瘠”等抗逆性生態特征,如果經過長期引種、馴化,其抗逆性更加強大,完全可以替代外來的物種。
如今,這個探索已經初見成效,并得到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肯。今年1月28日,習近平在視察內蒙古時,來到了蒙草抗旱,在公司的生態實驗室走了一圈之后,習近平講了這樣一段話:“黨政領導干部這個政績觀也在向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上逐漸轉變,其實科學發展觀也在樹立中,關鍵還是在怎么有可實現的途徑、平臺和手段。城市綠化,有些地方就是奇花異草,那成本很高,不可持續;有的就是靠外來引進,但是那不適宜,所以就是要走出一條符合我們自己規律的、符合國情、地情的路。”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粵港澳大灣區擬建設世界級森林城市群
記者從在佛山舉辦的全省綠委辦主任暨部門綠化和森林小鎮建設座談會了解到,廣東省將主動對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森林城市群。【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
2017綠色發展與生態建設典范案例征集
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建立優質綠色品牌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各級黨委、政府以“生態規劃、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的典型性案例為基礎,通過自薦、媒體推薦、上級引薦的方式,本著自主、自愿參與的原則展開。【詳細】
北京綠化企業將參與雄安新區生態建設
5月3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參加了北京市綠化企業參與雄安新區生態建設座談會。此次會議由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河北省林業廳、保定市林業局聯合組織召開。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局造林營林處與河北省林業廳、保定市林業局以及10余家北京市種苗、科技、設計、綠化建設等企業負責人參加會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