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松亭:互聯網時代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思考(下)
其實非確定性空間就像一個布朗運動一樣,在一個表象上面呈現無規則的狀態,這種無規則的狀態在我們現實空間里面應該怎么做?設計師不應該去改變人性,應該順應人性的變化和行為的變化,這種順應行為的變化的結果就是我們可以給空間提供非中心化、非序列化的非限定性的空間,“非限定性空間”這是我一直在想的一個詞。沒有一個人會沿著你所設計的空間完整地走下去,那么我們設計的這種序列是不是可以被認為是相當無聊和無趣的呢?或者說是非常空洞的設計呢?在離散性空間里面,有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互動性的空間在加大,偶然的機會在加大。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在所有的設施里面加大移動性的,而不是固定的設施?剛剛愛德華提到把椅子拴起來,這是我特別不贊成的做法,這種做法固化了人們的行為,但是我們通過離散的分析發現,離散要求偶遇的機會,要求創造更多十分適合的機會。這個機會的創造是在離散行為下的必然的反映。
這張圖沒有核心沒有序列,只是一個等質化的關系,所有的設施都是依靠可以移動的三三兩兩組成的,你端一個椅子就可以過來,換一些人來了又形成一個小組。它是一個互動的關系,這種互動關系恰恰是互聯網時代下人們行為的非常重要的體現,甚至包括現在微信里面搖一搖,周圍有幾個人都是這樣的體現。這些人有沒有可能組成一個新的小組,如果組成新的小組,我們的空間能不能形成環境條件讓小組在這個空間里待下去,從而加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增加社會的和諧與安定?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