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談古民居:非常反對“開發”的觀念
近年來,在中國文壇享有盛譽的馮驥才,更多的不是以作家身份出現在公眾視野: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他常年四處奔波,為搶救文化遺產進行實地田野調查;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常常焦灼地對種種破壞文化遺產的現象發出尖銳批評。
這其間,他最為關注的是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消失。在日前接受的專訪中,他提出:我們發展的速度太快了,對精神文化沒有顧及到,這個是歷史的遺憾。我們不能再有損失,要把文化遺產留給后人。
平均每天消減80到100個村落
記者:據您了解,中國傳統村落的現狀如何?您最近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又做了哪些工作?
馮驥才:2000年,中國共有371萬個自然村,到了2010年,我們的自然村就剩下263萬個了。10年銳減了90萬個村落,平均每天消減80到100個村落,這個數字非常緊迫。
從今年開始,文化部、住建部、財政部三個部委組織文化學、建筑學等專家成立了一個專家委員會,我是專家委員會的主任。從年初到現在,已經有兩批進入了國家傳統村落名錄。我們第一批認定642個村落,第二批認定了911個村落。
記者: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哪些不同?
馮驥才:對村落的保護大家非常著急,但它不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非常明確,而且是過去式的,比如年畫、剪紙、地方戲。村落是活著的,甚至是生產、生活的一個基本單位,是老百姓生活的一個社區,是一個動態的存在。
記者:如果村落確定為被保護的傳統村落之后,將如何具體實施保護?
馮驥才:傳統村落進入名錄,就進入了國家保護的范圍。首先要給財政支持。其次,我們要求這些村落,有了名譽開發旅游是不行的。我們將制定村落發展的保護規劃,得到專家認可,不僅僅要解決村落的生存,還要讓老百姓日子過得好,留在那。必須把現代文明的恩惠帶到村里。
記者:傳統村落要保留原住民在里邊生活才有真正的活力。但是,農耕生活方式已經變了,很多人外出打工甚至不再留在故鄉,如何讓農民留在其中生活?
馮驥才:一個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另一個就是提高生活質量。保護的方式我認為是一對一的保護,每個村落都不一樣。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福建積極預熱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國際大會
8月9日,福建省住建廳發布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國際大會預熱活動的通知。【詳細】
最后一批傳統村落調查推薦工作啟動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近日下發《關于做好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調查推薦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調查是最后一次全國性調查,力爭將所有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全部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詳細】
首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國際大會”10月開幕
31日,住建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將于10月中下旬在廈門舉辦首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