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存智:城鎮化應現行規劃執行與歷史問題解決并重
新型城鎮化土地大局探索
6月2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召開,本次會議的一項議程是審議《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報告》被認為首次明確提出了我國各區域、各類型城市具體的城鎮化路徑。
該報告源自于2010年底,由國家發改委會同國土資源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4個部門啟動城鎮化規劃編制工作,在大量前期研究、實地調研和專題研討的基礎上,終于進入了臨產階段。在多年求索后,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這兩大決定性因素的走向,第一次明晰起來。
新型城鎮化的土地大局
作為探索城鎮化路徑的重要參與者和制定者,中學教師出身、先后擔任過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和規劃司司長、現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的胡存智,談起城鎮化時感慨頗多。面對城鎮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空間無序開發、重城建輕管理、生態和人居環境污染、全國區域性失衡發展等諸多難題,他有過深入思考。
2012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至此,中國的城鎮化已經概念明確并有了初步規劃,接下去就需要及時找到抓手并對配套政策查漏補缺,落實實踐。胡存智對此強調的是,集現行規劃執行與歷史問題解決雙管齊下的新模式。
城市集群挑大梁
前述《報告》中,中國城鎮化質量不高的問題被描述為“越來越突出”,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市民化進程滯后以及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等問題被擺上桌面。
在胡存智眼中,城鎮化的土地和人口等問題,區域經濟中的大、中、小型城市等各種因素,都必須協調起來配套發展。而城市集群,則是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最可行途徑,隨之而來的各種配套措施也將以城市集群為中心展開,規劃先行。
《財經國家周刊》:城鎮化進程強調協調和配套發展。在當下大型城市尤其特大型城市高速擴張、中小城市尤其小城鎮相對低速發展的現狀下,現行的國家土地制度將如何調整來適應城鎮化的全面協調發展?
胡存智:毫無疑問,城鎮化是國家下一階段的重大戰略,各方制度均要與其發展相協調并提供支持和保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一項政策或制度就能促進大、中、小城市整體協調發展,而需要一整套復雜的制度體系。在明確了這一戰略方向后,就應根據我們的經濟條件來差異化規劃。
例如,北京作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具有產業發達、就業容納力充分和產業分工細致的特點,因而全國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大量流入至此,積聚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要素。但大城市過快發展取決于歷史、經濟等諸多因素,并非抬高土地成本門檻、抬高居住成本等簡單措施能予以解決,否則只能讓征地和安置農民變得更為不易。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按照城市集群來統籌考慮,將北京帶動周邊京津冀內大、中、小城市共同發展,借助城市間的經濟往來、民間互動和人口遷移等,實現不同的功能配備。
以北京為例,未來北京居民不必選擇市中心乃至市區居住,諸如周邊車程僅1小時的河北廊坊、涿州等中小城市將成為良好的選擇之一。但目前,盡管涿州等城市已經具備一定發展實力并很有成為北京“后花園”的主動性,但北京等大城市對集群發展暫時缺乏深度思考,也缺乏與其他中小城市聯動的積極性。
我們應該在全國規劃出一定數量的類似日本東京的城市集群,摒棄割裂、孤立發展單個城市的城鎮化思路,要有打破行政區域的膽魄,采取整體規劃經濟、社會的互動互補措施,才能不僅讓小城市五臟俱全,更讓城市集群真正產生較大的輻射力。
《財經國家周刊》:城市集群發展的統籌可能跨省、跨界,且可能存在集群中其他城市因地價和勞動力成本等優勢,將中心城市的工商業企業轉移等現象,整體上應該如何統籌?
胡存智:必須從中央政府層面進行總體考慮和設計,這項工作的難度將高于對現行經濟發展的調控,因為其涉及到地區、省、市和中央各部門的利益協調。
事實證明,如今廊坊已經對北京的工商業企業產生了分流作用,大量企業盡管為方便客戶簽約而擁有位于北京的商場門店,但其公司總部、生產裝配車間等核心要素都已經整體搬遷至廊坊,市場發展已經促發了產業分工的產生。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徐林:城市化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結構性改革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城市化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過程中是農業勞動力像非農產業轉移就業、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居住,以及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我特別關注后面這句話,"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