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亟待走出“重地上輕地下”誤區
記者:與看得見的地上建筑相比,看不見的城市地下空間似乎容易被人忽視。您對我國城市現狀怎么看?
楊保軍:據中國管網建筑學會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包括城市供水、排污、供氣、供熱等市政地下管網長度已超過135萬公里,相當于地球周長的30多倍。不過城市地下管網的快速發展過程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
記者:長期以來,人們“重地上、輕地下”,可城市地下空間管理緣何又很復雜?
楊保軍:首先缺乏系統規劃。“重地上、輕地下”的觀念一直存在。城市管理沒有全面統一的梳理和設計,每個項目就會追求單個的合理性。因缺乏與不同部門、上下游之間的銜接,可能出現在突發情況下承載量超過接入設計,出現類似因供電不足,使得保險絲跳閘的情況,從而影響城市地下管道的應急防災能力。其次,因為缺乏監管,某些單位或大型企業,甚至不經過報批手續,擅自接自己的管子,造成“只有自己清楚,別人不清楚”的情況,這些可能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記者:問題到底該怎樣面對并解決呢?
楊保軍:首先需要解決各自為政、責任不清及地下管線信息共享等問題,而這背后涉及到復雜的部門利益,需要在體制機制層面上來探討。就城市來說,科學的管理原則應該是“條條”服從于“塊塊”的規劃,在宏觀層面上綜合協調。就單個地下管網系統來說,也需要系統設計。管道內部如何排列,其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鋪設都要科學設計。比如污水管不能埋在自來水管上面,否則污水管泄漏,就容易影響飲用水安全,沒有統籌考慮,是難以滿足這些細節需求的。
記者:環顧四野,請問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有哪些經驗可供我們借鑒?
楊保軍:發達國家的城市,城下空間多有較好的設計利用。下面建好了,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能力就比較強。反之,缺乏地下管理和設計儲備,等地面建設成熟再“開膛破肚”、提升改造地下空間,不僅加大了施工難度,也增加了投資成本,反而得不償失。
實際上,按照國際慣例,地上和地下應該統一協調發展,甚至先建設好地下,再注重地上。而我們很多時候沒有長遠發展意識,重視地上,表面光鮮,有些還是形象工程。城市應該注重基礎設施的投資,遵照一定的合理比例。
新加坡的例子就有借鑒性。這個城市國家有個專門的綜合管理部門,整合出一張統一的城市規劃圖紙。環保、交通、信息等部門都在這張圖紙上進行自己的規劃。而我國很多城市都沒有一張完整的地下規劃圖紙。新加坡在上世紀80年代,非常重視地下空間利用,開發了不同使用類型的五層地下利用空間。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如何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西安給出這樣的方案
在全市范圍內,力爭用3年時間,充分發掘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緩解停車難等突出矛盾,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環境,初步形成平戰結合、相互連接的城市地下空間體系。【詳細】
專業介紹——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基本情況【詳細】
地上地下 打造兩個雄安
雄縣、容城、安新,近千年未發生6級以上地震;地下百米以內結構均勻,工程條件好,適宜地下空間開發;這是我國中東部地熱資源最豐富區域,地下熱水資源年可開采量折合標準煤220萬噸。雄安新區,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從萬米深處地質調查開始,打造國土空間立體開發的第一個示范區。【詳細】
住建部發布的《城市管理執法辦法》5月1日起實施
5月起,如果你遇到噪聲污染、餐飲服務業油煙污染、露天燒烤污染、城市焚燒瀝青塑料垃圾等煙塵和惡臭污染等問題,可以向城管部門投訴。住建部發布的《城市管理執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執法范圍包括住建、環保、工商、食藥、交管、水務等領域與城市管理相關部分的行政處罰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