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科學發展"糾偏"中國城市夢
中國人的城市夢近年突然加速。
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6%,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速度快、質量低、不協調的中國式城鎮化現實,迫切需要以科學發展為指引。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驅動我國城市快速發展、提高城市品質的動力,也成為中科院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方新在第七屆科技創新與城市管理論壇上如是說。
科學城鎮化
以開發區為重要支撐的區域經濟增長,主要建立在土地擴張的基礎上,一方面是開發區面積不斷擴張,另一方面是開發區數量不斷增加,僅江西省的省級開發區就有80個。當前,很多地方將城鎮化理解為城鎮數量、城區面積、城鎮居民人口的增加。這可能成為新一輪土地擴張的契機。
“城鎮化不能以犧牲農村和農業為代價,城市和鄉村應實現差異化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說。
中國城鎮化可總結為五重五輕:重速度,輕質量;重建設,輕管理;重生產,輕生活;重經濟,輕社會;重開發,輕保護。這種中國式城鎮化,也被一些學者稱為半城鎮化。
對此,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穆榮平表示,新型城市化不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的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特別是公眾服務體系建設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日前撰文指出,應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城鎮化發展方面的基礎作用,實現經濟產業結構和經濟活動空間結構的成功轉型,推動我國經濟未來20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精細化管理
城鎮化有城鎮化的誤區,城市建設亦有城市建設的煩惱。
在北京,每天有91.5萬輛的機動車涌向二環以內,給交通帶來巨大壓力。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段霞說,最近的研究表明,北京中心城區,包括其功能拓展區、生態涵養區的基礎建設都在進行中,而且投入的力量和分布越來越均衡。
公共服務趨于正態分布,理論上交通壓力應該得到緩解,但事實并非如此,城市安全風險也并未減少。
2010年,北京大興法院對前三季度輕微交通事故引發的25件暴力犯罪案件調研,發現車輛擁堵引起的心情煩躁成為此類案件主要因素。
過去30多年,中國的發展以創造GDP為第一目標,但不能解決城市發展的問題。段霞認為,城市發展問題落腳點應放在城市管理理念的轉變上,“從百姓幸福出發,對城市進行綜合性的治理”。
目前,在各種信息化、數字化手段的技術保障下,對城市進行精細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已成為共識。
以區域持續發展為目標
珠三角、長三角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是以犧牲耕地、農業為代價的,糧食生產呈現萎縮狀態。廣東、浙江等地已由過去的糧食主產區轉變為糧食主銷區,而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轉移到了東北和中西部地區。
“假如中西部地區學習珠三角、長三角經驗,都不去種糧食,把耕地耗掉搞開發、工業、城市化,糧食安全就會成為大問題。”魏后凱說。
專家認為,我國的重化工業階段還要持續10年時間,新一輪城市化正在加速。
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中科院政策所副所長王毅說:“未來十年將是環保最艱難的僵持時期。”
能否實現綠色發展被打了個問號。一方面,城鎮化發展不能忽視農業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也不能與工業文明對立起來。
王毅建議構建區域環境綜合管理體系:“在一個區域層面上,通過行政區域的協調管理,綜合利用經濟發展,保護區域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區域經濟環境的承載力,實現區域污染物減排,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